逃离“浅阅读”

阅读

原文:王蒙:“浅阅读,是一个危险的信号”

逃离浅阅读

    “浅阅读,是一个危险的信号。”近日,作家王蒙在上海图书馆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论坛上谈到网络阅读时指出:“网络时代让我们的阅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当阅读变得过分轻松、方便时,我有一个担忧:浅层的浏览会不会从此代替专心致志、费点劲儿的思考,久而久之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……如此一来,阅读会不会变为表层浏览、浅层思维,人们看似夸夸其谈、无所不知,事实上却缺乏深入的、系统的、一贯的思考。”

    王蒙所指出的“浅阅读现象”的确已经成为一种潮流。互联网特别是微博的兴起,使以往碎片化的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,人们的阅读变成了快餐式、跳跃式、碎片式。往往前一个热点话题刚刚兴起,就被接踵而至的新话题所取代,网民的兴趣点在页面之间来回跳跃,思维不再连贯,思考不再深入,在追新逐异中使思想应有的“深入、深刻、深度”成为牺牲品。有人因此调侃,网络使“知识分子”变成了“知道分子”。

    网络时代浅阅读的这种特点,很大程度上是由互联网的特性决定的。把绝大多数网页链接起来的不是逻辑关系,而是时间顺序和相关性原则。就以微博为例,在同一页面上出现的每条微博信息是以更新时间为序排列的,相互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,从上到下的浏览方式强迫读者必须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。阅读140个字大概也就几秒钟,海量信息在使用户满足的同时也产生了迷失。也就是说,微博的阅读走向是完全不可控的,你不知道它会把你带往何方。

    这种阅读方式与传统的图书阅读有本质区别,后者有一个完整的体系,章节之间靠平行、递进等逻辑关系排列。读书尤其是读比较艰深的作品,需要读者投入全部注意力,一遍不懂,还可以回过头去重看。而网络阅读的跳跃性使看似非常简单的重看变得困难重重——因为不断有新的东西在吸引你的眼球。

    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,网络阅读如同在一块木板上到处敲击,蜻蜓点水、浅尝辄止;而传统的读书如同在木板的一处钻孔,务求深透。

    因此,对今天的读者来说,对互联网的利弊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,既要充分利用其快速、便捷、互动的优点,也要警惕其泛滥、浅薄。不能把浅阅读当成阅读的主流,忽视甚至放弃传统阅读。在阅读这件事上,保守一点儿没有坏处。

    出版界对于浅阅读的潮流,不应一味迎合,而应在满足的同时有所引导。老实说,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,人们拿出大块的时间投入阅读的确越来越难,社会的整体阅读趋势日益倾向于休闲娱乐,快餐读物、图片读物因此大行其道,而严肃作品销量每况愈下。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,出版界如果完全回避读者的浅阅读倾向,显然难以生存。但一味迎合也绝非最佳选择。如果能在流行读物中增加思考的深度,提高其知识“含金量”,对读者和出版界而言,是双赢之举。只有这样,读者与出版界之间才能互相提升。这方面,我们不妨向国外出版界借鉴一二。比如,用神经学、认知心理学等最新成果反映人的成长的《社会动物》,研究人才培养规律的《异类》等国外社科作品,虽然是流行读物,但视角新颖,知识新鲜,深入浅出,有益有趣,一样登上畅销书榜。而国内类似的作品太少了。

    有人曾说:“靠写段子,是成不了作家的。”同样,只有浅阅读的民族,不可能真正强大。

原文:逃离网络时代“浅阅读”

逃离浅阅读

    前不久,静安区图书馆举办一场“解读莫言”的讲座,听众之多超过了场地的承载容量,但是据《文汇报》报道,细问之下竟然发现“拥趸”中跟风者占了多数——多半的人在莫言获奖前并不知其人;更多的人根本说不出莫言作品的特点与长处,只知道“人红、书红”,所以追随。

    阅读也要跟风?这让主讲人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扬不禁错愕——是谁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?在网络时代,我们如何逃离以碎片化、功利化为特点的“浅阅读”?

    静安区图书馆馆长吴文浩与杨扬有着同样感受:“现在,真正抱着书,认真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了、”

    来自某中心城区的一项调查显示,在上海,五成的白领从不去图书馆,仅有一成多的白领每天阅读时间超过1小时。事实上,在很多区县图书馆,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——越来越多的人是为了查阅资料、核实信息而来借阅相关工具书,随手翻一翻,记一记,那种一口气读到天黑、泡到图书馆关门的人越来越少了。

    吴文浩口中的“认真阅读”指的是“青灯黄卷式”的经典阅读方式,而与之相对应的,则是时下盛行的“浅阅读”。

    对于“浅阅读”,多年研究阅读文化现象的杨扬说,一些年轻人在选择书籍时,首先是“跟风”,什么热门看什么,而且阅读时“速战速决”,读标题、读片段,不求甚解,看过即忘。

    “‘浅阅读’的方式下,读书的初衷被大家忘却了”,杨扬说,读书是为了滋润心境,这的确需要慢节奏及慢情调,“只有在缓慢和淡定中,读者才能领会书籍中蕴含的智慧、情趣,也才能充实自己的心绪与思维。”

    在网络时代,“浅阅读”有其存在的合理性——可以快速获得有用信息,扩大知识面,紧跟时代步伐,“但这只能是一种手段,而不应该成为一种习惯”,杨扬说,过于功利的读书目的会让人失去学习、思考的自觉性、主动性,久而久之,形成以懒惰、钝化为特点的“浅思维”。对于年轻一代,“浅阅读”只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浮躁和浅薄,影响他们的知识结构,甚至影响他们的人格完善。

    “在阅读呈现大众化、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,费点劲儿的阅读对我们很有好处”,吴文浩说,费点劲儿的阅读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些东西,让书中的养分“过眼”、“过心”。

    每年的书展,总是人头攒动、“盛况空前”,但事实上我们的图书零售业、出版业都很发达,何必挤在这几天中购买图书?“这就说明,很多人还是没有养成平时逛书店、买书的习惯。要逃离‘浅阅读’关键在于平时习惯的养成。”杨扬说。

    吴文浩介绍说,静安图书馆近来尝试着推出“午后阳光读书会”,以一本书为主题,让很多年轻人聚到一起谈感悟,一些参加过活动的年轻人在分享、交流中爱上了读书,“原来,慢慢读书也像喝咖啡一样,能让人神清气爽!”

    loren:的确如此,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,到处可见满篇累牍的吹嘘着“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”,本想人们通过信息主宰生活,现在却是生活被信息主宰。你聊个天,不知道“凤姐”、“鸟叔”,都不敢说自己是现代人,逢人都要提醒一下“@我”,QQ号、电子邮箱这类都算过时的联系方式了,真是怀念小时候,得到一个朋友的联系方式,都会好好抄在一个电话号码薄上,而现在记录方式的随意性让友情变得随意和随机。有些老传统还是应该保留,我不说图书馆有建设方面的原因,读书方式的变化是很重要的一个促成因素,当当、京东上的书成天都是一折,满多少送多少,就差论斤卖了,即便如此我也没看多少人购买。大家很多时候不是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习惯,而是一种发泄和消遣的方式,本来无可厚非,但是让读书成为达成目标的手段,功利性的强大让我们无法再获取更多思维方面的影响,工具永远只能是干粮。看看时下流行的微博,那些热门微博的粉丝是都想八卦别人生活和隐私的,到处是转载,70个字能表达的内容实在是太有限,于是更多时候都开始玩起流水账和莫名其妙的名人名言,空洞无味的内容泛滥。

    我衷心的希望读书不仅仅是一种消遣,更成为一种需要,一种心理调节的方式,当你需要静的时候,想想“书”这位好伙伴。

You Might Also Like

No Comments

Leave a Reply